我国现代工科教育的开拓者——罗忠忱
2016年04月19日 阅读次数:


       罗忠忱(1880 11.16 - 1972 01.08),字建侯,福建福州人。1895年入北洋大学机械系学习。1906年被保送以北洋官费留美,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系,1910年毕业,继续入该校研究院攻读一年,获土木工程师学位。回国后,于1912年8月到唐山铁路学校任教务长兼土木工程教授。1921-1922年任我校(交通大学唐山学校)主任,1943-1945年任我校(交通大学贵州分校)校长。学校多次易名乃至搬迁,但罗忠忱一直在我校任教和工作。1952年改任研究教授后不再讲课。1955年退休。1972年1月8日病逝于河北唐山学校原址内,享年92岁。他和毕业于美国纽约州伦赛勒工科大学的伍镜湖教授,毕业于美国纽约州叙拉鸠斯大学的李斐英教授,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顾宜孙教授,与茅以升同年考取庚款留美、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的黄寿恒教授等学贯中西、诲人不倦的杰出名师,被誉为唐山交大“五老”。罗忠忱因深厚的学术造诣、对教学工作极端负责和对学生严格要求,备受全校师生尊敬,被尊称为“五老”之首。许多誉满海内外的学者、专家,如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,世界预应力混凝土先生林同炎,“两弹一星”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能宽、姚桐斌,以及著名科学家林同骅、张维、刘恢先、严恺、谭靖夷等等,均曾受教于他。他是国人担任工科教授最早、历时最久的一位(在他之前,唐山交大所有的专业课程、工程课程都由来自英美澳的外籍教授担任),从教20年、30年时两次获得国民政府的褒奖,在工程教育界拥有崇高的地位;他毕生献身教育,致力于引进西方先进工科教育思想,为我国现代工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;他注重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,在教学上提倡少而精,重视学生品格的培育,以严谨治校、严格要求学生著称,培养了大批国内外知名工程技术人材。国家人事部出版的《中国科学家传》中,罗忠忱教授居于詹天佑之后,位列第二位。1980年,在罗忠忱教授的追悼会上,他的学生、已故桥梁专家茅以升为恩师敬献挽联:“从学为严师,相知如契友,犹记隔海传书,力促归舟虚左待; 无意求闻达,有功在树人,此日高山仰止,长怀遗范悼思深。” 932届毕业生、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也曾为罗师恭撰祭文:“曾在学十九年,承恩中外师长不啻百人,然于教诲恳切,授法精湛,任职认真,视学校如家庭,学生如子女,六十年如一日,盖未有出吾师之右者。”

       罗忠忱对教学非常认真、严肃,上课下课都很准时,不浪费每一分钟。学生听讲并不感到紧张,因在遇到难点时,他往往提个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,然后从容不迫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。他讲课英语之优美流利在当时几位教授中很为突出,发音清晰准确,语调抑扬顿挫,引人入胜。他既重视基本理论,又强调灵活应用。一般先把基本概念阐述清楚,再通过演算大量例题说明如何灵活运用基本理论。他经常告诫学生说,工程师要兼顾安全和经济,因之计算必须准确,对具体数字计算必须重视。在课堂上演算例题时,他以身作则,用四位对数表当场得出结果,再用另一种方法加以校核,要两个结果一致才罢手。他还注意通过例题教会学生各种数字计算中的技巧(如在用对数表之前先将各数据列成分式并尽量化简),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,记住某些基本常数。他对学生要求严格,每周用1节课进行测验,不仅要求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正确,而且要求数值计算准确。每次测验他都亲自评卷,给分极严,计算结果有误时扣分很多。当时学生中流传一种说法:罗要求计算结果准确到三位有效数字,否则该题即判给零分,因而不少学生对罗的测验有畏惧心理。后来有人问过罗是否这样判分,罗说应考虑错误的性质,不能一概而论,但如小数点错了,将在工程中造成事故,因此往往要判给零分。罗忠忱并不布置习题作业,但学生都大量做题并看参考书,普遍重视数字计算的准确性。他的上述做法很好地起了督促引导学生的作用。他以严于律己也严格要求学生闻名于校内外,对唐山交大一代学风的形成,贡献极大,影响深远。